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中国医学 > 学术稿件
编号:10858028
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5年7月23日 禅道网
    温兴滔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(242100)

    摘要:四逆散见于《伤寒论。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篇。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,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本人参阅名家论述,结合临床实践,对此方证作一探讨,就正于广大同道。

    [原文] 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[318]

    [方药组成] 甘草(炙)、枳实(破,水清,炙干)、柴胡、芍药,上四味,各十分,捣筛,白引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各五分,并主下利;悸者,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;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    [名医方论] 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,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,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。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,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,尤其对方后加减法,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;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,如柯韵伯说:“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,此加桂枝,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,此加附子,……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。”①

    郑钦安在《伤寒恒论》少阴后篇13条言:“按少阴病而至四逆,阳微阴盛也。其中或咳或悸者,水气上干也;小便不利者,阳不化阴也;腹痛下重阴寒之极。法宜大剂回阳为是,而此以四逆散主之,吾甚不解。”②

    《新伤寒论校注》中载: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四逆散方:甘草二两(炙)、附子大者一枚、干姜一两半、人参二两。③

    此“四逆散”与“四逆加人参汤”组成一致,仅剂量稍有不同。

    另有:少阴病,气上逆,令胁下痛,甚则呕逆,此为胆气不降也,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。

    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:柴胡八两、芍药三两、枳实四枚(炙)、甘草三两(炙),上四味,一水一斗.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,然剂量服法不同,主治亦不同。

    姚廷周认为:“考《伤寒论》丸、散、汤剂同名者,药物组成大致相同,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,故以底本(即桂林古本)为是。”⑤

    此外:《新伤寒论校注》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:风病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8488 字符